当前位置:首页 > 德育之窗 >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面对疫情,学会筑“篱”,给老师们的心理防护指南
作者: 佳信学校 发布时间: 2020-03-03 15:24:13

疫情来袭,阴霾笼罩,宅居家里的你们要统计上报数据、要面对新型的上课方式,还要熟悉直播课的操作流程等等,面对这些困扰,你是否被焦虑、恐慌、无聊、烦躁等情绪侵袭呢?如果你在失控的边缘徘徊,请收下这一份心理防护指南。

一、疫情会带来哪些心理反应

当人感觉生存遭到威胁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包括情绪、思维和行为变化在内的心理反应。如,会出现焦虑、害怕、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注意力变得狭窄,思维受限,甚至出现坐立不安,反复洗手、测体温等强迫行为。

无论你正出现以上哪种状态,都不必紧张,这并不代表你心理脆弱或胆小,这些反应是我们面临疫情身体所启动的正常防御机制,这些情绪实际是在保护我们,提醒我们,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调侃自己,“我们只不过是生存本能比较发达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只要我们有意识的调整,就可以将这些心理反应调整到正常状态。

   但是,如果你出现了以下症状,且程度较为严重时,就要注意自我防护了。

行为上:不存在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不停刷创伤性信息,越看越停不下来。

生理上:失眠,噩梦,焦虑,流泪或者总想哭,胸闷气短。

心理上:被无力感包围,内疚,易怒,觉得自己不该在别人受苦受难的时候快乐。

这种因为目击大量残忍、破坏性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替代性创伤”。

现下,因为看到其他人遭受疾病的威胁,因而产生共情,好像自己也正在遭受这样的情形或者类似的创伤,都属于这类心理问题。

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难以入睡、容易惊醒、做噩梦等情形,以及容易发火、容易受惊吓、易分心,或者感到莫名的恐惧、绝望、对现实感到麻木等情绪,或者在交往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如果出现这些状况,或许你已经出现了替代性创伤。有些人甚至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心悸流泪,头痛恶心,在崩溃的边缘来回拉扯……特别是看到一线的医生和护士如此艰难与辛苦,却在跨年夜只能啃饼干,更觉得充满罪恶感。

 

这些异常现象,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

一旦你感觉自己被卷入了这种停不下来看信息的状态,你需要:

 

1.马上关闭微博微信,站起来做一套有氧运动,十几分钟的就行。一部分人的生理不适这样就可以有所缓解。然后眺望窗外,干点别的,或者该睡觉睡觉。

 

2. 控制自己,去做直接而具体的事情,比如打扫卫生,戴口罩买菜,做饭,跟亲人聊天等等。尽量少看创伤性的消息。

 

3.每天保持运动。尽量坚持做接触现实的事情,如果有难度就听音乐,看书或者追剧,玩游戏也行。

 

最重要的原则有两个:

1.行为层面直接阻断创伤性信息输入。

2.多接触现实中具体的事物,把目光集中在现实生活里。

    我们要学会,在铺天盖地的创伤性消息与自己的心之间筑起一道篱笆,只有防护好了自己的心,才能发挥能量,为国家为社会为学生出一份力,帮助人们早日走出疫情的阴霾。

二、在线学习、线上办公等问题的困扰

为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要求,在线学习,线上办公成了热门话题。然而办公设备不全、操作不熟练,学情难以把控,线上批改作业难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少老师、家长面对这许多的新事物,新办法手足无措。的确,新型的上课方式,不熟悉的操作流程……人们对这些未知的事物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担忧。

而我们首先要做的仍然是接纳并平复自己的情绪,静下心来。在线学习只是应急措施,我们不如先当个学生,学习尝试这项新技能,还可以拉上家人一起一点点摸索和学习各种软件的操作方法,遇到难题共同摸索或及时求助,即使这个过程中状况百出,即便这项技能用不到以后的教学中,但至少这个学习的过程也会是珍贵的回忆,也能证明自己学习能力很强。

四、能够缓解情绪的做法和方式

1.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扰,发挥心理暗示的积极作用

关于疫情的信息,建议大家从正规渠道、官方网站获取,且只要掌握必要的相关防疫措施和知识即可,过多接收如新增病例,死亡病例的数据只会无形中增加内心的恐慌。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很强大的,你接触过的人和事都会或多或少不自觉的对你造成影响,所以,尤其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需要有意识的去选择我们的注意对象,让心理暗示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个时候接收一些生活气息浓的、治愈系的、温暖的东西更有利于情绪的调节。

2.掌握呼吸训练的放松方法

呼吸训练是最简单有效的放松方法,可有效缓解焦虑情绪。呼吸训练不受场地的限制,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以自己舒服的状态,坐或躺都可以,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

训练时可将手放在自己的肚子上,慢慢的深吸一口气(持续大约3-6秒),感受吸气时肚子慢慢鼓起来,可稍停顿一两秒,再专注地、慢慢地呼出这口气(同样持续3-6秒),感受腹部慢慢回缩,重复这个过程,持续数分钟到十几分钟,以感觉到恢复平静或轻松为准。训练过程中难免会分心或走神,不必自责,只需自然地将思维再拉回到呼吸上即可。

3.重视运动对缓解不良情绪的作用

诸多研究证明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对于改善抑郁,缓解紧张情绪有很大的帮助。运动对于维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控制冲动行为都起着重要作用。居家运动必然会受到很多限制,但可以选择的运动形式仍然很多,如高抬腿、深蹲、开合跳、平板支撑、扶墙转体,或简单地瑜伽动作等都可以达到很好地效果,锻炼时间以半个小时为宜,注意运动安全,当然也可以跟家人比赛或互动,既锻炼了身体,也加强了亲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助于心态的调整。

4.常与朋友沟通,保持社会链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父母、朋友、同事等,

他们是我们重要的情感支撑,良好的、温暖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有效地安抚我们情绪。疫情期间,我们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朋友聊天或视频,聊天内容建议不要过多围绕疫情,可以倾诉一下自己的烦恼,聊聊近来身边的趣事或谈谈对未来美好的想法,互相给予支持和鼓励。

5.意识到独处的意义,学会与自己友好相处

作家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生活中,我们总强调社交能力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如何跟这辈子最重要的人——自己相处,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陪伴我们最久的正是自己,所以在浮躁的社会里,独处,有时甚至比社交能力更重要。不妨从忙碌的生活里抽身,跟自己对话,了解、接纳自己,读读欠下的书,看看错过的电影,做做喜欢的事,哪怕只是自己呆着回忆回忆过去,思量思量未来……一个人,只有真正学会了独处,才能更丰盈优雅的行过此生。

最后,希望我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增强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做好心理防护。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抗疫的重要内容,在危机中成长,我们会更加成熟,更加健康!

分享到:
收藏 保存 打印 关闭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