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务公开 > 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
上海市佳信学校(初中部)2023学年课程计划
作者: 佳信学校 发布时间: 2023-09-01 11:46:45

上海市佳信学校(初中部)2023学年课程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国教育大会与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国家统编三科教材使用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坚持在国家课程标准统领下开展学校课程教学工作,积极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办发〔202140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通知》(教材〔20222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3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沪教委基(202323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项目化学习推动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沪教委基(202324号)等文件精神,以新课标载体,优化完善学校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规范课程教学工作的管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程改革同成长。我校充分认识到课程对于学生生命成长的价值,推进自主性变革,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

二、背景分析

我校是一所于20108月成立的全日制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共有5个班级,33名教师,150多名学生。其中,青浦区第七届名优教师共4名。

学校以基础教育为主,艺术特色发展为辅,确立了“优化管理,提高质量,发展特色,争创优质”的办学目标。近年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20222023年中考学生百分百完成名额分配计划。学校工作扎实到位,在健全教育教学常规制度的同时,立足常规,狠抓落实,注重过程检查、反馈和调控。各项工作的扎实有序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课程建设目标

(一)办学理念

1.办学理念

学校自创办以来,坚持以“开拓创新、追求卓越、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十六个字为校训,实施“一切为了孩子的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把学校建成“学生十分喜爱,家长十分满意,社会高度信任”的高标准“和谐校园”。

办学理念词解:

1)“孩子”:每位教师都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小孩,呵护其成长。

2)“充分”: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基础差,但他们具备发展潜能,除行为规范及学业成绩外,还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2、管理思想

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管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把我校办成学生成长的“三园”学校——学园、乐园和家园。

1)让教师在辛勤工作中感受成功:行政领导重视引领和服务。

2)让学生在刻苦学习中感受快乐。

(二)培养目标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立足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拓展型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不同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让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实现“学生基础扎实,素质优良”和“学生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

充分整合社区、家庭、学校三者的德育资源,从 “一切为了孩子的充分发展”的办学理念出发,引导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更多的学生找到成长中的自信,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意识,促进温馨教室、和谐校园的构建。加强养成教育、品质教育、感恩教育、廉洁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实施水平。

注重学生的道德规范建设,加强表扬力度,开展佳信之星的评选活动,如劳动之星、礼仪之星、运动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等,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

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如每天开放图书馆、定期举办运动会、编排节日汇演等,为学生搭建多方位展示平台。

丰富班级文化,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职责。布置温馨教室,鼓励班级文化。开展读书活动,开放图书馆及数字图书馆,增设班级图书角,创办红领巾广播等。

(三)课程目标

1.在“双减”“双新”背景下,优化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改进育人方式,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以课程实施为载体,探索有层次的教学,进一步探索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评价机制,继续开发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整合社区资源优化学生社团建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充分利用“空中课堂”资源以及区级资源,结合学校实际,落实基础型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夯实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坚实文化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

3.努力构建富有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设置与学科相关、展现学校特色的学科探究型课程,使校本探究型课程涵盖人文、科技、艺术、体育、生活实践等各领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需求。与德育处、大队部、心理室形成合力,以课程为支撑,为学生的“立人成材”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广阔的舞台。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深入贯彻实施《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大力开展“温馨教室”建设,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工作的有效机制,积极开展各种富有趣味性的课内外文化、体育、科普活动,培养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深化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5.充分利用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体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拓展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根据《上海市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为放学后自愿留校的学生提供免费课后服务,统筹课内外学习安排,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素质教育活动。

四、课程结构与内容

(一)基础型课程

为有效开展义务教育课程,要求教师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追寻个人专业发展。为此,学校将要求老师结合具体校情、具体年段、具体班级对基础型课程进行重新构建,有智慧、有创造地实施新课程,构建佳信学校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模式。

(二)拓展型课程

以学科类、活动类、专题教育、社会实践为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具有时代特征的拓展型课程,形成具有时代文化特征的多元化课程体系,选用有人文性、时代性、知识性、艺术性,运动性并适合各层次学生学习的教材,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体育与健身的能力和兴趣。

(三)探究型课程

学校的探究型课程分两类:基础型学科和涵盖体育、艺术等活动类兴趣课程,以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校内外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等领域发现有探究意义和实践的内容,进行合作式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艺美体情操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课程实施

(一)课程设置

严格按照上海市2023学年课程计划实施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和课时安排,控制周课时总数,为学生学习丰富的课程提供课时保障。

1.佳信学校(初中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

年级

周课时

课程、科目

说明

础基础型课程

语文

5

5

5

5

1.初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安排在八年级上学期,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安排课时,平均每周1课时。

2.切实落实中学课程方案,保证生命科学课程总课时数为102课时(八年级2课时+九年级1课时)×34=102课时)。

3.保证劳动技术课程总课时数为170课时(六年级2课时+七年级1课时+年级2课时)×34=170课时)。

5.保证信息科技课程总课时数为68课时(六年级2课时×34=68课时)。

6.保证基础型课程周课时数控制在29课时内。

数学

4

4

4

5

外语

4

4

4

4

道德与法治

1

1

2

2

科学

2

3

物理

2

2

化学

2

生命科学

2

1

地理

2

2

历史

2

2

音乐

1

1

美术

1

1

艺术

2

2

体育与健身

3

3

3

3

劳动技术

2

1

2

信息科技

2

周课时数

27

27

28

26

拓拓展型课程

学科类、活动类

(含体育活动)

4

4

3

5

1.各年级每周开设2课时体育活动课。

2.每周安排1课时用于写字教学。

3.九年级每周开设1课时跨学科案例分析。

4.六年级每2周开设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1课时心理活动课。

5.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分配学科类、活动类拓展型课程以及探究型课程的课时

专题教育

班团队活动

1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

根据实践中心提供的各类社会实践资源,结合我校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探究型课程

2

2

2

2

学校的探究课以基础型学科和活动类兴趣课为主,引导学生从校内外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等领域发现有探究意义的课题,进行合作式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晨会

每天2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4

34

34

34

每课时按40分钟计,其他时间用于课后服务,开展帮教、助学活动。

 

 

  2.佳信学校(初中部)兴趣探究课程安排表

编号

课程项目

指导教师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1

劳技制作

唐秀敏

周一

劳技教室

2

舞蹈

赵蓉蓉

周一

乒乓教室

3

烙铁画(葫芦大课堂)

夏富奎

周一

烙铁画教室

4

足球

蔡海军

周一

操场

5

彩绘

濮家新

周一

彩绘教室

6

编程

陈丽娟

周一

电脑房

7

书法

王燕林

周一

书法教室

(二)作息时间表

8:05-8:45…………………………第一节

8:55-9:35…………………………第二节

9:35-9:40…………………………眼保健操

9:40-10:10………………………大课间

10:10-10:50………………………第三节

11:00-11:40………………………第四节

11:40-12:25………………………午休

12:25-12:45………………………午会

12:55-13:35………………………第五节

13:45-14:25………………………第六节

14:25-14:30………………………眼保健操

14:40-15:20………………………第七节

15:30-17:30………………………课后服务

(三)课程实施

1.依据课程目标,切实贯彻落实上海市初中课程计划,结合佳信学校实际,制定学校2023年度课程计划,进一步规范课程教学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聚焦核心素养,变革育人方式,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加强教育管理,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2.全学年教学活动总时间为40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2周。六至八年级授课时间按34周计,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间为4周;九年级授课时间为30周,结束新课的时间不得早于4月底。

3.学校各年级每天晨会时间:7:40——8:00,每周周一晨会时间安排时事教育,由政教处负责;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每月安排1节重大时事宣讲课,由任课老师负责;每一个月班队会课安排一次时事形势报告会。

4.初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安排在八年级上学期,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安排课时,平均每周1课时。

5.生命科学课程总课时数为102课时(八年级2课时+九年级1课时)×34=102课时)。

6.劳动技术课程安排总课时数为170课时(六年级2课时+七年级1课时+九年级2课时)×34=170课时)。

7.信息科技课程安排总课时数为68课时(六年级2课时×34=68课时)。

8.各年级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上午9:40——10:10,每天安排两次眼保健操。每周安排2课时体育活动课。

9.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在各年级中每周安排1节写字课;九年级每周开设1课时跨学科案例分析;六年级每2周开设1课时心理健康教育课,1课时心理健康活动课。

学校的探究型课程分两类:基础型学科和涵盖体育、艺术等活动类兴趣课程,以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校内外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等领域发现有探究意义和实践的内容,进行合作式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艺美体情操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其中活动类兴趣课具体内容2023学年佳信学校(初中部)兴趣探究课程安排表。

10.专题教育课程各年级每周1节,采用分散与集合结合的方法开展,由政教处负责。

11.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根据实践中心提供的各类社会实践资源,结合我校实际,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由德育处全面负责联系社区,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六、课程评价

(一)教师教学评价

使用《上海市佳信学校课堂教学评价表》进行观课和评课;对教师撰写的教案、教学进度、教学计划、作业批改、作业档案记载本、教研活动记载本等进行检查,纳入常规考核体系。社团课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填写社团课记载本。

(二)学生成长发展评价

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我校课程目标,从学生发展的不同维度来选择评价工具,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强化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进一步提高日常学习表现及学科素养、实践能力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使其成为助推学生发展的支点。

(三)其他评价

学校邀请专家、社区人士、家委会等参与到评价中,定期召开家委会、家长会,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课程实施的看法和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校的课程。

七、课程管理与保障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科室和教导处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名优教师在工作中的核心、示范与指导作用。1、校长负责对三类课程课时和种类的决策,并通过分管校长和教导处加强对三类课程的领导。2、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方案的实施。3、教导处负责教师选聘、中期检查、期末考评等具体操作程序,保证三类课程井然有序的运作。4、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共同参与,同时负责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情况、意见的反馈。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学校领导到每个学生的课程管理与领导网络,它保证了课程教学工作真正落实到人,使每个教师课程教学的网络中明确自己的职责。

   (二)加强宣传,突出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做广泛的舆论宣传,使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共同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学校根据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加强教研活动,实施在岗培训,并在政策和制度上建立机制,鼓励教师自我进修和自我提高,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把课程改革与培训、反思、研究结合起来,并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保证每个教师的参与;同时加强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并积极推广本校和外区域的先进经验。学校将采用报告、理论学习、课例研讨、校本教研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另一方面,课程的改革也需要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改变惯有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在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学校也将组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积极性。

佳信学校(初中部)教导处

2023年8

分享到:
收藏 保存 打印 关闭
相关信息